第6章

小说:拥兵三十万,我东北军誓死抗战! 作者:苗云风 更新时间:2025-10-13

最后,他的目光变得极为锐利,看向了名单上的外国顾问们。

“至于外国专家顾问……”他冷笑一声,“解聘所有尸位素餐的鬼子顾问。其余各国顾问,由技术部牵头,质检部、生产管理部参与,进行标准评级。”

“能力不足者、贪墨过甚者,一律裁撤!空出的技术缺口……”

他顿了顿,目光扫向一直静立在门口的一位清瘦却目光坚定的年轻人,李承干。

“由奉天兵工学校选拔的二十名优秀的学员,组成‘青年技术突击队’补上!队长李承干,直接向我汇报。”

“我会亲自为他们授课。技术部的首要任务,就是将我提供的《炮钢热处理工艺》手册,尽快吃透,转化为生产力!”

他这十天时间几乎没有任何停息,一直在通过口述的方式,让几名秘书代自己写资料,将脑海中的知识变成文字。然后整理成册,印刷分发。

“是!”

话音落下,全场寂静。

张汉卿的这番操作,明显是有备而来。

单是那本手册,就不是一两天能写出来的。

要是放在从前,众多兵工厂高层还敢壮着胆子诉诉苦,表达一下对新制度的不满,但现在,“摄政王”杨宇霆都被少帅一枪崩了,他们有几个脑袋,敢炸毛?

张汉卿的政策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碍,很快就被铁腕的推行下去。

做完这些的他坐到主位上,嘴角微掀,露出一个和善的笑容,示意众人落座。

在众人的忐忑不安中,一摞摞资料被少帅的贴身护卫刘多荃分发下来。

尤其是刚刚升任技术部部长的翁之麟,翻开文件后更是呼吸一滞。

技术!全都是当下兵工厂能用到的先进军工技术!

首先是一项解决辽造野炮炮管易炸膛问题的技术,这个比较简单,只需沟通抚顺钢厂,调整电炉炼钢参数即可。

紧接着便是“枪械优化”项目。

翁之麟和几位核心工程师摊开一张巨大的图纸,上面是新印刷的两份枪械优化方案。

只看了几眼,翁之麟的眉头就紧紧锁起,越看越是心惊。

他猛地抬起头,看向正坐在一旁悠闲喝茶的张汉卿,声音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疑惑:

“总司令,这两份方案是从何而来?”他指着那份步枪图纸,语气急促:“这基础结构,分明是我厂的‘辽十三式’步枪,但瞧着又像毛瑟98的路子。”

“这优化后的防尘盖、缩短的枪身设计,还有这复进簧的材质替换方案…精妙绝伦!”

“这简直像是得到了日耳曼原厂的真传,却又…更胜一筹!敢问是哪位大家的手笔?”

张汉卿放下茶盏,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,仿佛早已料到他有此一问。

他不打算提及前世记忆,而是将知识转化为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言语。

“翁部长好眼力。基础确是‘辽十三式’无疑。”

他起身,走到图纸前,手指点在上面,如数家珍:

“东北风沙大,加装防尘盖是合理的设计,但原版设计并不成熟,需要优化。”

“此外,枪管缩短至1.1米,于射程无损,却更利于步兵林战、巷战辗转腾挪,提升便携与灵活性。”

“最关键的复进簧,乃步枪心脏。我已查明,我厂所用进口钢材韧性有余而疲劳强度不足。”

“改用本溪湖铁矿新炼之铬钒钢,其耐疲劳强度远超现用材料,寿命可延长数倍,且能自给自足,无需再看外人脸色!”

他顿了顿,宣布了命名与计划:“此枪,命名为‘辽十八式步枪’。我要你在两月内完成所有生产线改造,半年内实现月产五千支。”

“至明年六月底,必须完成十万支量产,优先换装各主力旅,我要让精锐部队人手一支!”

接着,他又指向另一份轻机枪图纸:“至于这仿捷克式,其散热设计与供弹机构确有缺陷,故障率居高不下。”

“按此方案改进,可将故障率从15%降至3%以下。”

一番话,条理清晰,直指要害。

不仅翁之麟愣住了,他身后所有的技术官员都惊呆了。他们面面相觑,眼神中充满了震惊。

少帅指出的,全是“辽十三式”和“捷克式”最核心、最折磨他们的痛点。

辽十三式的防尘盖虽借鉴了鬼子三八式的导槽结构,但工艺精度不足。其连接部位强度较差,长期使用中易因枪机往复运动的震动导致松动掉落。

新的改进方案不仅思路明确,连提升工艺精度的具体方法都写得明明白白。撰写此文件的人,一定极为了解东北的战场环境。

这绝不可能是一个抽大烟、玩女人的公子哥能想出来的!他背后定有高人!

是了,定是总司令秘密聘请了不为人知的欧洲高级顾问!

几乎所有人心中都升起了同样的念头。

但少帅不说,谁也不敢开口问。

翁之麟从震惊中回过神来,再次仔细审视方案,越看越是激动,忍不住击节赞叹:

“妙啊!总司令,此方案实在是高!”

“无需改动子弹口径与型号,现有的枪械生产线稍作调整即可转产,几乎不造成资源浪费,却能极大提升枪械性能与可靠性!”

“若我东北全军能换装此等利器,单兵战斗力必能跃升一个台阶!”

步枪和轻机枪是单兵战斗力的基本组成部分,它每提升一分,放大到三十万东北军身上,都是巨大的改变。

他看向张汉卿的目光,已然带上了些许信服。

其他技术官员也纷纷点头,心中最大的石头落了地。

他们最怕的就是新上位的少帅好高骛远,搞些不切实际、浪费巨大的项目,那样不光费时费力,还有可能引发枪弹供应链中断,导致军队补给青黄不接,出大乱子。

而眼下这方案,务实、高效、强大!

然而,当翁之麟翻到另一份火炮改革方案时,脸上的赞叹瞬间凝固,转而化为极大的惊愕。

他甚至失态地猛地抬头,声音都变了调:

“总司令!您…您这…要大面积撤销现有火炮和炮弹的生产线?!这…这可使不得啊!”

“现有的75毫米、100毫米、105毫米火炮生产线是工厂的重要资产,岂能说废就废?”